今天是2025年4月23日 星期三,欢迎光临本站 

乡土乡情

乡土无为

文字:[大][中][小] 手机页面二维码 2006/5/16     浏览次数:    
  一位在安徽工作过的领导这样说过:安徽的发展是中国发展的缩影。而安徽省无为县,我一直固执地以为,无为的发展就是安徽发展的缩影。与我持相同论见者是一位在北京发展的无为籍成功人士,他曾在家乡斥资40万元捐款助学。
  无为县历史上出过两个状元,一个是宋代的焦蹈,一个是明代的邢宽。现在活跃在福布斯排行榜上有两个无为人,一个是王传福,一个是吕向阳。
  关于无为县的得名,有一个传说,说是曹操与孙权在濡须一带称雄争霸,曹操数次东进,无所作为,留下了一句话:“此无所作为之地也”,因此就有了无为县一说。
  提起无为,不能不提小保姆。十几年前,中国电视界因为《远在北京的家》获得了一项国际纪录片大奖,那部片子就是拍无为小保姆的,那是一种原生态的纪录,而现在,外出务工的无为人很少做保姆,他们也会介意保姆的说法。无为县委宣传部的一位科长这样说,无为县是革命老区,人民解放军渡江第一船就在无为。解放以后,当年的战士进了城,他们没有忘记老区的父老乡亲,把老人家接到城里享福,可是老人家闲不住,把家里操持得相当好,这样一来,无为人有了善于做家务事的名声,老人们又把下一代带进了城,于是就有了第一代保姆。明眼人会尊重这样善良而朴素说法,尽管保姆这个称呼从来都不应该是一种歧视。而保姆不过是无为人进城的第一步。年轻的无为人从做保姆开始,先是打工,后来是办厂,然后是“凤还巢”(无为县的这个概念颇能吸引眼球,抓住心扉),带回了积累的财富和更新的观念。一个鲜活的例子是,曾经做过小保姆的无为人邓立翠如今已是年产值以千万元计的企业负责人。在无为县城的入口,有着一副母与子的雕塑,旁边还有县政府东向战略的标语,这是提醒游子不忘家乡,发财了要常回家看看。从传播学上看,这是以“两面理”的手法提升影响力,吸引注意力。费孝通先生在他的著作《乡土中国》的开篇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无为县工业强县的标语中,我以为能够读到无为人的乡土本色。
  无疑,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走南闯北的无为人具有东拓西进的开拓精神。一位社会学者试图套用顾颉刚先生的历史地理学理论分析无为人的性格特点:无为境内无高山,无深水,地形易攻难守,锻造了无为人外部扩张的个性。也正是这样的地形让无为人“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走出去,请回来,洋房建起来,生动的笑脸和崭新的房屋就是一种梦想的标志,也激励着更多的人寻梦出发——有数据为证:无为县总人口141万人,而在外务工经商人数42万人,约占总人口的30%。社会急速流变,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乡土和城市产生着隔膜和碰撞,这种顺向和逆向的交流映证着适者生存、不适者求变的自然法则。在无为,一个三、四万人口的小镇,隔天就有往来北京和上海的客车,都是满员。
  人潮涌动之中,乡音、吴语、京片、东北话,熟练或不熟练地被大胆而高声地演习。1800年后,安徽老乡曹操不知道,当年那个他曾经气吞万里如虎而又铩羽而归的地方今天又演绎着多少的现代传奇!
  富贵不还乡,无异于锦衣夜行。发了财的无为人深谙此道,每年春节期间,无为县城大小宾馆爆满,住着的是还乡的贵客。挂着全国各地牌照的名车或张扬显赫或悄无声息地驶过扩建的街道。偶尔停车,与邂逅的他们村的人聊几句,发几支东西南北的香烟。春节回归,选择住在喧闹的县城宾馆而不是远离都市文明的乡下,对于务工经商归来的无为人来说,完成的是一个从“生人社会”到“熟人社会”的过渡与缓冲,这种缓冲能够让激越游离的心灵变得稍稍安宁。
  和闻名遐迩的无为板鸭一样,无为口音也是无为的一张名片。无为口音难改,无为籍著名大律师谢朝华先生在欧洲工作过,尽管时常在外国人的法庭上用异国他乡的语言唇枪舌剑,但他却还是一口无为腔。
  无为口音没有省城合肥人“好大事”的豪气,无为人常说:“干么事?乖乖!过劲”,表达一种惊奇、质疑以及向往。按照无为县一位人士豪情满怀的的说法,在中国,几乎每个市的市场都能买到正宗或不正宗的打着无为旗号的板鸭。我的一个无为籍朋友,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一家美国人的全球500强公司工作,谈了个时髦洋气的上海女友,他说在上海携女友、买板鸭是他的一件乐事。那些偶遇的乡亲从口音辨别他是无为人之后常说:你真过劲,还搞个上海女朋友。
  一次到北京享受了高规格的待遇,接我们的车是一位无为朋友的大奔和道奇公羊,车停到火车站的站台,势子有点正。在北京见过一个搞建筑的无为老乡,开着奥迪A6,2.4的排量,他用“无为北京话”自豪地告诉我,这是部长级的坐骑,然后绝尘而去。他很忙,因为他手下有四千多名无为工人,他要带着他们致富奔小康。
  我所到达的村镇,有一个曾获得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民营粮食加工厂,位于无为县红庙乡,春节贴了这样一副春联:“亦儒亦商门第,收取温良恭俭让中利;半耕半读人家,阅尽酸辣辛咸苦后甜。”
  个人认为,写这样对子的人,还是有两把刷子的。那个村庄也是无为的一个缩影,12个人上了大学,40多人在北京、上海务工或者办厂,一个女孩还嫁了个中国台湾的青年,如今她操着熟练的吴侬软语在上海滩和他的台湾老公一起快乐地生活,而更多的人留守在家中,享受着免除农业税和粮食直补的喜悦,他们辛勤劳作,等待着棉花挂果、粮食丰收和亲人拎着大包小包从远方凯旋。
  来源于平泽网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
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
0551-65688866

请扫描二维码
打开手机站

[向上]

皖公网安备 340192020004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