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4月22日 星期二,欢迎光临本站 

商会新闻

【“无为企业家在合肥”征文—5】程局新 ▏心中有梦不觉寒

文字:[大][中][小] 手机页面二维码 2023/4/4     浏览次数:    

心中有梦不觉寒

程局新

爷爷奶奶早逝,母亲远去长春打工,父亲四邻八乡揽活,张拥青儿时少年就留守在老家,许多问题都自我解决。上学之余,他想努力挣钱,以此改变苦难的生活,也为父母创造优渥的生活……,为了这个梦,吃尽千般苦,受尽万种累,并做出许多惊人之举——

留守的孩子早当家

12岁对现代孩子而言,还是一个在母亲怀里撒娇的年龄,张拥青无法做到,母亲远在长春帮舅舅做卤菜,一年也回不了一次家。父亲是一个泥瓦匠,帮人家砌墙立柱,活儿不紧时早出晚归,活多的时候晚上就不回来,有时一连几天不归家也很正常。那么对于兄弟俩来说,只有自己动手去解决生活难题。

喜欢读书、性格内向的哥哥不喜欢做家务,持家任务就落到弟弟张拥青肩上,天未亮起床做早饭,把粥煮得很稠,为了最后一节课不挨饿。中午也是自己做饭,时间紧他就煮两个鸡蛋,有时炒一碗白菜。一日三餐,哥哥用心读书,弟弟辛勤家务——洗锅洗菜、淘米做饭、打扫卫生、洗衣缝补,有时还去菜园里锄地浇水……。村上的人这样夸赞:“这孩子真能,家庭妇女能做的事他都会干,做得像模像样”。回忆这些张拥青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其实我也想好好读书,但不做事就吃不上饭,哥哥成绩好,我只好主动承担家务”。人生就是如此奇妙,许多事一看就铭记在心,然后用心去做,就会做得与众不同。



二、少年壮志也言愁

无为市红庙镇大张村,许多人知晓“张拥青”大名,年长一点的还知道他有一个绰号叫“鱼鹰子”,鱼米之乡的人都明白,鱼鹰子是捕鱼的能手,张拥青也是捕鱼高手。

12岁的他,按部就班地上学,在不上课的时间里则去捕鱼、掏黄鳝。也许是一种灵性,他出去一上午总会带回来几斤黄鳝或几斤杂鱼,仿佛有一双火眼金睛,瞄一下田头沟尾就知道黄鳝潜伏处,三下五除二将它掏出来。

大张村有一条抗旱沟,一端连着长江,另一端是一个提水站,在开机提水时,别的孩子看抽水,张拥青则在水沟里捞鱼,一个猛子扎下去,冒出头来手里则抓到一条鱼,他几乎从不落空,一上午他会捞好几斤鱼。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另外触动他捕鱼的动力是有一个梦:他想以这种方式挣钱,以减轻父母打工的沉重负担。父亲当时一天的工钱是18元,张拥青捕鱼捞虾出售后的收入,一个月会超过600元。但他父母没有停歇做工,只是将他挣的钱存了起来,在那个年代的农村,孩子长大造房子娶媳妇需要一大笔钱。

有朝一日,我要挣更多的钱,让父母不再风里来雨里去,一家不再四口分三处。想到这个目标,张拥青浑身就充满激情。1999年春天,他十六岁时,真正开始挣钱,与好伙伴一起喂养了300只鸭子,计划鸭子经过65天左右生长,可以长到4-5斤,每只出售可得12元钱300只将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可事与愿违,由于缺少管理经验,不几天鸭子就死了70多只。为购饲料又与伙伴产生分歧,只好各自独立。

张拥青分得一百多只鸭子,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坚定要将鸭子放养、看护,直至上市销售。早饭后就去放鸭,直到晚霞落尽才归来吃几口饭,晚上鸭子栖息水塘里,他就搭个简单棚子睡在塘埂上,棚子不远处就是乱坟岗。风雨天他打一把大伞静静坐至天亮。那两个多月,他见证了启阳落月,也听惯了风声鹤唳。

几十个昼夜难寝,几十天精心照顾,100多只鸭子终于可销售了,张拥青挑着鸭子一趟又一趟行走8里多路,到严桥的街市上去卖,由于个头矮小,一次只能挑12只。记得一次他在烈日下挑着鸭子到了市场,放下担子,觉得鼻子有些发痒,用手一抹,殷红的鲜血沾满了手掌。

第一次的挣钱之举,投入十分的认真、十二分的努力,结果是分文未赚,这让张拥青有些愁苦,但创业就是如此,艰难的进程不是磨难就是磨炼。



三、初入社会经风雨

养鸭失利挫伤了张拥青的锐气,于是就跟随父亲去做瓦工,想学一门扎实的手艺,早出晚归,实是辛苦。可能那个年代农村孩子出路太少,父亲还是希望他去读书,像哥哥一样用良好的成绩示人。张拥青则想用双手与智慧勇闯天涯,父子俩产生了激烈冲突。

有一次他劳作了一天,想好好休息一下,为了洗衣的事与哥哥吵了起来,父亲则站在哥哥那一边指责他,加上妈妈远在长春,心情愤懑时无法得到平复,一段时间后张拥青决定远去他乡去打工,那一年他17岁。

1999年他第一站去了江苏常州,有一个姨父在常州做工程,他用心跟着师傅后面,半年中有157个工作日是在工地,哪里有事做就奔过去。第二年,他还是去了常州,从不停息地跟班,终于可以独立地砌墙与粉刷了。有人表扬他悟性好,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吃苦耐劳,加上细致用心才是成功的关键。

第三年,也就是2001年,他没去常州,而是去了合肥新东方厨师学校,凭着直觉认定餐饮业可能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他养过鸭子,妈妈在长春做卤鸭有良好的技术,板鸭之乡无为,许多人将鸭子做成产业的故事激励他去圆梦。梦想是美好的,现实却很骨感,在新东方学习几个月,花完几千元学费后,他先后在金牛大酒店、八大碗酒店当厨师,打工的微薄收入除租房外,所剩无几。

人生有梦心不空,2003年张拥青与几个好朋友同心一致,在南七的姚公庙开了个“同心土菜馆”,准备大干一场。一开始生意还不错,谁也没想到“非典”就如夏天的暴雨一样袭来,饭店门前冷落,过了十几天,“同心”之友天各一方,在餐饮行业的初次创业如风一样吹散。

四、五年辛苦不寻常

2004年初,张拥青坐上远去东北的列车,去长春帮助舅舅做卤菜。

出生无为、很有闯劲的舅舅早年就做卤菜,重要时刻,姐姐的加入,让其生意如日中天。由于口味独特,货真价实,在长春形成了一道又一道冲击波,那时舅舅的饭店已开始了卤菜的细分供应,仅大鹅头的批发销售,一天就有8000多元的营业额。

张拥青看到生意如此之好,心里十分高兴,他清理、洗刷还有熏烤鸭子,从早到晚都在工作间,每天睡觉的时间很少,把所有的工序用心做了一遍又一遍,把细节总结了又总结,因为他心中的梦如星星之火。年底他带着舅舅给的两万元钱回到安徽,加上一年的学习所得,开一家卤菜店的想法如小鹿撞门。

2005年的春天,张拥青在合肥市农科南路开张了属于自己的卤菜——张氏无为熟食店,曾长年帮舅舅做熟食的母亲也加入进来,他仿佛有了定海神针,对于拥有良好技术但资本微薄的张拥青来说,做好了一切皆好,做不好则再去长春。

20平方米的房子,一半是工作间及门面,另一半是生活的场所,卤鸭的炉子放在门外,母子俩就这样开始了创业的征程。万事总是开头难,由于生意不好,晚上九点多工地的农民工下班归来,或许卖点卤菜,即使购买量很少,对小店来说也是一笔收入。没有冰箱,所有的熟食既要控制量,也要设法当天处理完。凌晨三点多,他在睡意惺忪中起床,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去中菜市场去买鸭子和配料,回到住处则开始清理并升火烧烤。那时候,对于年轻的张拥青来说,就是用全部的精力、牺牲休息的时间去“熬”——熬得市场一点点的认可,熬得销售额一点点的抬升。

屋漏偏逢连夜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也可能是母子俩太累,小偷撬开了门,将手机、现金、衣服全部拿走了。几天后,自己买菜用的自行车也不翼而飞。气急交加、劳累过度的母亲又病倒在床……市场如同一场搏击,各种困难盯住那个血气方刚年轻人,似乎瞬间要把他打倒。张拥青虽被弄得焦头烂额,但他还是拿出不同的促销方法,比如买店里的烤鸭送凉菜、买熟食送啤酒……新招迭出,小店的营业额开始上升。

未曾想到,他以“送”促销的方式不到半个月,四里河那一片的竞争对手们便使出了同样的招术,无为熟食店的生意受到分流。他想了两天,悄然无声地坐上火车,去了自己曾经工作的常州,找到一个烤鸭店,在一旁静静地看着,炉内那个旋转的架子上挂满鸭子,一会就外黄里嫩,香气扑鼻,他买了一盆鸭子细细品味,更多的时间他如同一只猎鹰,看着那鸭子由生变熟、色泽变黄、肉质疏松的每个过程。回到合肥,经过几次的试验,一种品质上乘的旋转烤鸭出现在无为熟食店,一时门庭若市,每天的营业额由500元上升到1200多元,无为熟食店名噪四里河,无为烤鸭香飘农科路。

2007年是个喜庆的年头,张拥青遇上了知音——轩家梅,女朋友本是他的客户,经常来买卤菜,店主喜欢女客户秀丽,轩家梅则欣赏张拥青的能干,一来二去情投意合,于是在成了张拥青的助手后也成了靓丽的新娘。其次是找到了另一个助手——主厨胡冠华,这个毕业于中澳学院的大学生,为人忠厚,对市场与食品的认知很深刻,他的加入使无为熟食店在向科学化的方向上迈出重要的一步,一直到今天他都是可靠的管理者。

有了左膀右臂,无为熟食店的发展进入快车道,位于农科路北的第二家无为熟食店也开业了,妻子当家经营,生意异常火爆。无为卤菜成了四里河片招待客人的必备品,不久更多的无为熟食店相继开张,一直开到第十家店。恰巧双胞胎女儿也趁兴降落人间,于是张家人就忙得没日没夜,孩子要照顾,店面要打理,夫妻两人一天睡觉的时间只有4-5个小时。而且在以后的十几年里,随着孩子的成长,随着无为熟食店的扩张,睡眠不足的问题一直没有办法解决,诚如张拥青所说:十多年来,我得到了许多,最欠缺的就是自然醒。

五、东风吹来满眼春

三里街店开业,龙居山庄店开业,义井店开业,十六所店开业……几个月的时间里,亲戚与朋友的熟食店相继开业,打的招牌都是无为熟食店,他们都来张拥青这里拿货,因为他们知道,那独特的口味、那纯正的品质绝不是一时半刻能研制出来的。

我曾询问过张拥青,有没有什么“秘诀”支撑卤艺轩,他笑着说肯定有:我们从山东收白条鸭,那里有几家大的家禽基地,质量绝对有保证。其次我从无为县市场采购各种配料,诸如八角、桂皮、花椒等,那里的价格比合肥本地的配料要贵一倍以上,质量绝对可靠,我们也一定选顶级的产品,比如越南老油桂,我要的都是生长期二十年以上的。我的母亲还有小舅,将许多重要的配方给了我,我探索了很久,又加入新的配料,现在我们使用的配料,对人体有益的中草药就有二十多种。对于这些配方从不偷工减料,如今我们的卤艺轩公司进入了现代化的车间生产,但我一定亲自把关,配料的组成与份量一丝也不马虎。当然具体的操作工艺,我们是与时俱进的,先前是用盐水淹,现在则是滚揉,使其入味更深更匀。

酒香也怕巷子深,有了好产品,还要抢市场。莫逆之交介绍一位朋友给张拥青,继而熟悉了安徽外国语学院,无为熟食店开始给外语学院食堂送货,起先每天只有200多元的销售量,但这却给张总一个启发:如果给单位食堂配餐,那市场就会迅速扩大。没着这种思路,他带队寻访学校,经过努力,新华学院成为他们的一个配套点,每月销售额六万多元,良好的口味、充足的份量,形成了许多同学“无卤不安”的心态,新华学院开了十多个窗口销售“卤餐饭”。接着他们通过中快集团及其它的餐饮公司,在安大、安农大、中科大等高校开了40多个窗口,每月的营业额突破80万元。

2013年,无为熟食店完成“坐贾”到“行商”嬗变后,成立了合肥卤艺轩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公司注册了轩艺卤”商标,向品牌化战略迈出了坚定一步。

两岸潮平阔,风正一帆悬,通过公司转介或代理的方式,将窗口的销售变成了单位食堂配餐,比如格力生产厂、美的生产厂、江淮汽车生产厂,许许多多的单位有了他们提供的配送熟食。市场的迅速扩张,专业化的生产十分重要,张拥青一方面招兵买马,一方面建房立章,比如他们从更大的范围内引进了优秀的生产厂长陈云峰,并且让其占有13%的技术股份,同时张拥青建立了一整套的规章制度,比如生产流程必须是原料——清洗——蒸煮——检验——包装。建立了化验室,配备了化验师,每一批产品都有完整的检验报告



六、销售插上翅膀

随着2018年安徽卤艺轩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成立,张拥青计划大干一场,但由于当初开店较多,资金出现了紧张,他开始了“腾笼换鸟”似的操作。先是做了装修贷,30万元现金到位后直接送到银行归还房贷,接着将中铁国际城200多平方米的房子作了抵押,获得的120万元资金,将其全部用于车间的建设,加上好朋友的担保,又获得120万元银行创业贷款用于添置设备及后续周转。

2018年8月28日,现代化的生产车间应运而生,规模扩大了,环保标准提高了,人员到位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拿到了全国统一的生产许可证(QS),打通了走向全国的道路……市场也如春风拂绿,2019年上半年,卤艺轩公司推出了熟食小包装(100克),食品从餐桌走向休闲小食品,许多城市有了经销商,轩艺卤食品出现在全国城市的货架上、青少年出行的背包中。

几多风雨几多愁,2019年的金融危机,原料的价格暴涨,给客户供货价按合同约定不变。一时卤艺轩食品科技公司几近停产。更为可怕的是2020年的疫情,许多学校停课了,工厂的机器不转了,街上行人稀少,商场顾客寥寥……卤艺轩食品公司的产品销售一下子跌到了冰点,不知道这样的境况还有多长时间,两周的时间,张拥青的头上就多了些白发。

淮南曹庵是中国著名的草莓之乡,在疫情肆虐、小区静默的时候,老家曹庵的轩家梅在网上尝试出售草莓,成功后有感而发地要求丈夫“也在网上试试卖鸭子”,真是一语惊醒张拥青,他立马在自己微信群中推出”轩艺卤各种熟食代售的信息,并将包装好的熟食准确送到各小区的指定地点。意想不到的是,中铁国际城小区第一天就出售了二十只熟鸭,第二天翻了一倍,于是他迅捷制定了网上代理的优惠条件,并发动亲朋好友一起在网上分销,一时网上销售额以几何数量级上升,许多家庭的女主人一方面买鸭子佐餐,一方面向亲朋好友推销卤艺轩公司的各种熟食。高峰时刻全市网上每天销售700-1000只鸭子。

现代化的网络销售被张拥青运用到运斤成风的地步,也可能是幸运,也可能是他对现代销售渠道感知灵敏,疫情期间,许多餐饮企业举步维艰,轩艺卤产品却在网上畅销不衰。后来随着学校、机关、工厂食堂恢复,配餐与网络销售一起发力,加上签约蜀王集团,销售量更是逐步上升。

疫情过去,春回大地,如今的轩艺卤产品供不应求,仅合作的食堂餐点就超过500家,全国许多城市也有了代理商,第二个商标“青峰燕”也注册成功。张拥青说:扩大生产,建设新厂房迫在眉睫。二十多岁时想法是站稳四里河,后来是看中合肥市,如今我不到四十岁,产品推广到全中国是我的追求。妻子曾如此说我:跟了你总是担惊受怕。是的,前行的路上总有沟沟坎坎,但我还是想实现少年的那个梦,买一幢楼,造一片现代化厂房,团结一批有志于熟食生产的员工,将轩艺卤食品做大做强,即使不成功,重来一次又怎么样呢?  

作者简介:禾木,原名程局新,安徽无为市人,原襄安中学教师,后为合肥晚报记者、市场星报副总编,安徽省作协会员、省书协会员。出版过《选家择园》一书,现居合肥。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
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
0551-65688866

请扫描二维码
打开手机站

[向上]

皖公网安备 340192020004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