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4月25日 星期五,欢迎光临本站 

乡土乡情

把一生献给音乐的无为人

文字:[大][中][小] 手机页面二维码 2006/5/18     浏览次数:    
  “一树红花照碧海,一团火焰出水来,珊瑚树红春常在,风里浪里把花开……”一曲甜美动听的《珊瑚颂》脍炙人口,至今为人们传唱,它的曲作者之一就是曾任海政歌舞剧团团长的著名作曲家胡士平。
  胡士平生长在安徽无为县城,回忆自己幼年时期,胡士平自称自己是一个无知的农村孩子,胡士平小时体弱多病,经常休学。严格说来,胡士平只念过四年书———包括两年半的私塾与一年半的小学,念到1937年,抗战爆发了,其时,胡士平13岁。
  胡士平生长在一个革命的大家庭里。
  这是一个毁家纾难的家庭,一家曾出过六位烈士。抗战开始,无为党组织的活动很活跃,小游击队就驻扎在胡家,出发时,游击队就把胡士平带上了。游击队里都是青年人,像胡士平这样十三四岁的孩子在队里显得不合适,当时新四军有个四支队战地服务团,汪道涵任副团长,胡士平和其他几个孩子就到了这个服务团里。
  在这个战地服务团里,胡士平开始接触文艺。此前,胡士平压根不知道何为文艺二字。在家乡时,胡士平曾唱过不少抗战歌曲,并为之深深着迷。在团里,胡士平跟汪道涵学会了简谱知识。从此,胡士平对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新四军东进到安徽定远、滁县后,叶挺军长带来了军部的战地服务团,他们的演出形式多样,独唱、合唱,丰富多彩的文艺表现形式让胡士平大开眼界,从此他对文艺工作有了最初步的了解。
  1940年春,国民党掀起了一个反共高潮,当时在大别山有一批在上海左翼文艺活动的文艺名家,全部撤退到了根据地,成立了江北指挥部的抗敌剧团。这个抗敌剧团带来了《农村曲》、《黄河大合唱》等优秀歌曲,在这里,胡士平第一次见到了抗敌剧团自己创作的歌曲。在他们的影响下,16岁的胡士平开始了摸索中的创作生涯。
  在部队的创作,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宣传。当时部队需要什么,胡士平就创作什么。一种发自内心的最深沉的感情使得胡士平的创作源源不断。1949年,全国战争胜利了,从1949年冬到1950年春,胡士平从陆军被调到了华东军区海军。胡士平加入了海军的第一支文艺队伍。
  到海军之后,胡士平创作了广为流传的《人民海军在前进》,这部作品从华东流传到华南、北方以及沿海部队,引起了很大反响。《海上哨兵》也是为海军所作。抗美援朝时期,胡士平创作了《我们不能再忍耐》,起到了很大宣传效果。胡士平曾在部队里碰到一名战士,这名战士一看到胡士平,就高兴地说:“我就是唱着《我们不能再忍耐》这首歌参军的!”     1959年胡士平与人合作的《珊瑚颂》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情感,一种强烈的力量。这部作品完成于1960年,1961年拍成了电影。这部歌剧不同于西洋歌剧,它探索出了一条融合黄梅戏等诸多地方戏元素的歌曲新路子。为创作《红珊瑚》,胡士平曾回到家乡安徽,深入学习黄梅戏、庐剧,并与时白林、严凤英等人有过交流与探讨。
  当时的创作,无论是音乐还是戏剧,都特别注重宣传。胡士平说: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历史任务,不能用现在的政策来否定过去,而现在的文艺则要求具有一定的欣赏性与娱乐性。
  摘自于平泽网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
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
0551-65688866

请扫描二维码
打开手机站

[向上]

皖公网安备 340192020004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