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4月24日 星期四,欢迎光临本站 

乡土乡情

投资环境

文字:[大][中][小] 手机页面二维码 2006/5/10     浏览次数:    
  无为位于安徽中部,南临长江,北濒巢湖。全县辖23个乡镇,总人口140万。县内山环西北,水聚东南,国土面积2433平方公里。
  自2000年以来,无为连续六年在巢湖市经济运行综合考评中夺冠,连续五年进入全省十强县行列。2005年,全县实现地方生产总值78.1亿元,财政收入5.72亿元,位居全省十强县第三位。同时,科技、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均进入先进行列,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教育“两基”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等。
  无为历史悠久,人文环境独特。无为古称濡须,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始设,名取道家思想“思天下安于无事,无为而治”之意,1400余年历史绵延不断。无为的区域文化特点比较鲜明,山水共济孕育了无为人民刚柔相兼的民性民情。历史上这里哺育、吸引了北宋名医章迪、明代哲学家吴廷翰和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等名人。战争时期,一大批铁骨铮铮的革命先辈从无为走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李辛白、抗日民族英雄戴安澜、擂鼓诗人田间等。建国以来,无为各类专业人才遍布海内外,据统计,在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海外工作的高科技人才29名,在国家部委和北大、清华等国内知名学府工作的人才170余名,还有在全国福布斯排行榜位列百强的王传福、吕向阳,是全县42万外出经商创业人员的佼佼者,是当代无为人的骄傲。无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众多,主要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天井山、碧波万亩竹丝湖、“江淮第一洞”泊山洞、“小九寨沟”鹤毛万年台、建于唐代的千年古刹双泉寺和宋代的黄金塔、闻名遐迩的米公祠和红色旅游胜地新四军七师师部旧址等。
  无为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我县地处皖江开发开放和东向发展战略的前沿地带,是皖东南重要的交通咽喉要道和长三角地区无缝对接的纵深腹地。境内合巢芜高速、皖赣铁路斜贯东北,芜湖、铜陵两座长江大桥和规划中的北沿江高速、无繁长江大桥使无为与外地快速连通,距合肥、南京机场均百余公里,距上海、杭州、武汉、南昌等外围大中城市仅半天路程,芜湖港口毗邻县境,长江“黄金水道”流经无为113公里,海陆空运输极为便利。县内319省道、通江大道、巢无路、无繁路等高等级公路贯穿全境,交通网络纵横。邮电通讯方便快捷,供电能力富足有余。
  无为活力初显,产业基础坚实。改革开放以来,无为数万劳务人员走南闯北,民营经济蓬勃兴起,工业经济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全县基本形成了电线电缆、医药化工、纺织服装、羽绒制品、新型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主导优势行业。高沟电线电缆产业现有企业318家,年产值50多亿元,是“安徽省特种电缆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全国四大电缆产业基地之一。同时,随着丰原药业无为药厂软袋输液技改项目的竣工,无为将会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输液生产基地;2005年12月27日在无为二坝经济开发区开工奠基的一期投资44亿元的上海华谊集团安徽化工园区项目,将会加快煤化工工业园的形成,有力地促进我县的工业升级。无为还是我省最大的优质棉生产基地,年产皮棉5万多吨,现有各类棉花加工企业142家,纺纱织机5万多锭,近年来通过国退民进,三大纺织企业纷纷加大技改投入,全力打造华东地区最大气流纺纱基地。无城镇董桥村现有毛片制品加工企业30多家,其加工能力占据全国同行业市场70%的份额,被誉为“中国羽毛第一村”。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已建成粮、棉、油、蔬菜、水产、畜禽等六大类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家,“江星”色拉油、“露仙”小菜等一批名特优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无为潜龙在渊,未来大有作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无为人力争在加快皖江开发开放中建设新型工业城市,实现“皖中率先崛起”,努力开创我县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新局面。“十一五”,我县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到2010年达180亿元,人均约1550美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 %,到2010年达 13 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和7.3%;到2010年达 14100 元、4000元;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43%,无城总人口达22万人,建成区面积超过22.3平方公里。为此,我们将继续坚持沿江开发、工业振兴、项目拉动、外向带动、城镇辐射“五大战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加快东向发展步伐,加速融入长三角,努力打造化工、特种电缆高新技术、船舶制造、医药及医用品生产、纺织服装、羽毛羽绒加工、新型建材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八大基地。
  无为大地如飞凤,无为大地今有为。今日的无为融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于一体,古老而又年轻。相信不久的将来,无为这颗璀璨明珠,一定会在皖江之畔升起。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
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
0551-65688866

请扫描二维码
打开手机站

[向上]

皖公网安备 34019202000493号